2023年6月27日 星期二

【圖解溝通】職場裡的「向下溝通技巧」剖析

【正文開始】本文作者 360d才庫事業群資深顧問 李忠峯



之前談過了以心智圖建構向上溝通的邏輯心法,這次就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如何運用心智圖解讓身為主管的工作者,在追求工作績效的同時,也顧及向下溝通的管理技巧呢?


向下溝通時常遇到哪些問題

首先,能稱之為問題(定義問題的核心非常重要),就是碰到不好溝通的對象;所以要先確定對象的性格是否與工作職掌有衝突。意思指的是:難溝通的人是否工作能力很強,想法很好又有執行能力,但總是不容易聽令行事、我行我素?

面對這樣的下屬,得要開誠布公澄清雙方的關係!一個團隊若要運行順暢,總得上行下效!倘若雙方老是在這一點達不成共識,非但徒勞浪費時間,也會消磨團隊士氣!但若是領導方式不佳而造成的現象,那麼首先得找出為何下屬不喜歡自己的領導方式?是不喜歡領導風格還是態度不對?身為一個主管,花時間和屬下相處是有絕對必要的!

尤其現在的年輕朋友,已經不像過去威權時代,能用官威辦事的氛圍。所以,要穩坐主管位子,得下一番苦心。

向下溝通的最佳方法,提供三種角度來思考:

【動之以情】:
跟下屬搏感情大家都知道,但大家都不太會做!畢竟要花工作以外的時間來相處,即使你願意但屬下不見得情願。所以比較好的解方是動之以情;身先士卒,做好示範和模範,自己做不到的事少來要求屬下,讓大家都在一個可以理解的範圍內做事,靠制度和規矩來辦事。

【誘之以利】:
祭出獎勵制度,鼓勵大家來爭取!當主管者帶頭做出好成績,把利益讓出來分享給有功者!讓大家體認在這個團隊裡不但有福利,還有榮耀可以爭取!該給的就大方給,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掌握民意】:
1. 隨時隨地善用工具或通訊軟體來與下屬溝通,也可隨時招開小組會議!或者是私下單獨個人訪談也行
2. 面對團隊可掌握有用的第三方情報~也就是安排可信的暗樁,或者是比較客觀的部屬,作為小情報的來源
3. 每個團體免不了有小圈圈,適時安排信得過、對公司較忠誠的夥伴(心腹),平時也要做好明查暗訪!方能掌握民意!

帶領年輕世代要注意的地方

年輕世代距離「使命感」比較遠,適合用合理的規範來領導!上題舉出的誘之以利,適合當作帶領年輕世代,比較有效率的做法~當然,主管得要成為一個敢給、敢帶頭衝的人物,才能驅動得了!

當老闆給難題當三明治,該怎麼帶領下屬達到目標?

中高階主管的難題在於:向上拿不到資源、向下又沒有敢衝的團隊!打一場仗靠的不只是謀略,有時候一群能攻擅守的兵團也可以拿下勝利!所以,先鞏固實力、確保團隊是否同心,有共同的目標才有共同的計畫。搞定下屬之後,才有機會向上爭取更多福利。多和屬下溝通、了解需求、掌握民意,唯有帶得動下屬的主管,才有可能成就目標。

「溝通」是門上乘藝術,懂得職場溝通便能懂得生存與升遷之道,這絕對是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也是大家都要學習的軟實力!

相關文章:
【圖解溝通】職場裡的「向上溝通技巧」剖析

團隊橫向溝通要領之一:做出基本但萬用的姿態 

2023年6月21日 星期三

【圖解溝通】職場裡的「向上溝通技巧」剖析

 【正文開始】本文作者 360d才庫事業群資深顧問 李忠峯

上班族聚會時最常拿來抱怨及說嘴的就是向上或是向下溝通!原因無他:在這個資訊發達的現代社會裡,溝通工具雖然方便許多,但人與人之間似乎還是不容易達成工作上的共識!所以會持續不斷地發現問題,也同時被許多溝通的障礙困擾著!

以下我們就使用心智圖來圖解向上溝通,清楚剖析溝通的途徑,讓你在溝通時能釐清思緒,在表達上能更有層次。




向上溝通常見的「敵對、不被信任、消極溝通」狀況

與老闆的理念不相通時,很多情況是我們自己思考層面不足所導致,所以當務之急要先理解老闆過去的經歷、行為特質,以及個人性格;倘若他是位值得跟隨和學習的對象,那麼在檢討自己與老闆意見不同的立場之後,便能找出真正的問題點。

有時候是口快心直!說錯話了~那問題小!有時候是考量的角度不同,這時候用請教的方式來溝通,不僅能有效解決問題,更能避免向上衝突。有時候是自己思考時間過短,太快給出不切實際的解方,那麼就請稍微慢下來,給自己緩衝的時間想出一個通盤的解決之道。

大多數溝通不良狀況的發生,都起因於老闆有考慮全局的思維,但我們沒有。所以,向上溝通大部分良善的層面都是以學習出發,朝掌握老闆的思維走向,就能一邊在老闆身邊學到經驗,一邊讓自己更接近與老闆良善溝通的目標。

「重倫理、知進退、同理心、工作回報」讓向上溝通更有效

要做到尊重老闆這位值得學習的對象,但同時又保持個人客觀的角度,其實很不容易!畢竟職場上,大多數時候要懂得權衡!所謂權衡:就是在不傷害任何關係的前提下,達到雙向溝通的結果。請記住,是雙向溝通而非單向。如果我們的立場是為了把事情做好,那麼就要提出一個讓老闆可以接受的論點,搜集可用的資訊、提出佐證,並且將論點規劃成執行方案,就不會老是被老闆拒絕!

雙向溝通的重點在於「談判技巧」,既然是談判,就要做好讓步的準備。先以尊重老闆為前提,所以在某些做法上優先採用老闆的建議,但是實際操作的過程與結果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上!要能夠成功說服老闆就不要太在意執行過程,只有拿出可以服眾的成果來實證,那就會達成了一次良好的溝通。

無前例可循的創新產品 如何成功向上提案

倘若是創新的作法,沒有過去的案例可以佐證,那麼得要先確定你在公司裡,是否有足夠的份量來做這件事?若不確定,通常的作法是找一位資深的主管來支持你,或者「先」得到眾多人認可的現象以後,才來做提案的動作,比較有機會成功~

所以必須先確立溝通的目的是什麼?為了達成這個目的,有必要和老闆發生意見爭執嗎?有沒有兩全其美的操作方式?這個目的對於公司、對於老闆本身是否有絕對的好處?

若老闆提出不可行的方案 身為主管如何說服溝通

延續上一個議題,倘若傑出的老闆突然提了一個很難以執行的方案,讓所有人都丈二金剛摸不著腦袋,該怎麼辦?當然要採取私下溝通的方式,提出大多數人反對的理由,用「好好說話」的方式來交換意見!記得要圍繞在為了公司好的大前提之下來做建議,同樣要做好搜集有效資訊,對公司有利的作法來比對,順著老闆的個性來規諫,相信睿智的老闆一定有時間可以坐下來好好傾聽。

當然,倘若老闆過去就是個很難溝通的對象、而你又必須為了五斗米而折腰,那麼,換個折腰的對象也許才是真正的好解方。




相關文章:
用心智圖思考,橫向溝通更順暢
資遣員工時,想好聚好散該怎麼開口?3個原則,讓主管不再擔心尷尬


2023年6月12日 星期一

整個團隊都同床異夢?想讓企業繼續長青,優質組織文化就靠這5要因!

 【正文開始】本文作者 360d才庫事業群資深顧問 吳文龍

企業常見不少重要衝突的議題,這些議題包括:對內,本位主義造成部門間利益衝突,互不妥協導致爭執不斷、或組織間資源互不支援、或面對任務推諉卸責、或管理階層朝令夕改、沒有一致性的原則或準繩、甚或管理決策時因不同對象而有所偏執、或管理階層要求部屬卻本身違反自己要求的政策…等;對外,出現洩漏公司重要或機密資訊、對外貪瀆、對客戶欺騙或不誠信...等;若要把這些議題制定出一套企業的管理辦法或規章制度,可能效果有限,甚至能夠規範到的總不及產生的多…...企業為何有如此現象? 又何因導致?該如何有效解決? 此篇就與大家談論「組織文化」。

「組織文化」對企業人而言並不陌生,有些企業具很明確的組織文化並確實執行中,但也有很多企業對組織文化似懂非懂,甚至並不具備或重視組織文化,那「組織文化」是什麼? 對企業有什麼影響及幫助?以下做簡單的解說。

企業目標就是獲利,獲利的做法可以是打開市場、爭取客戶極大化、抑或擁有無可取代的技術專利、創造客戶黏著力…等,企業獲利方程式或成功關鍵因素無需於此做太多說明;但「組織文化」則對企業獲利有著重大且關鍵的影響:企業營運為了達到獲利目標,將內部區分成許多部門/單位或功能性組織,這些組織都有各自被賦予應達成的目標與任務,因此每個組織都想擁有最大的資源,為該組織創造最大的效益;也因如此,使得各組織為爭奪有限的資源存在著衝突與矛盾;也有某些管理階層甚至認為內部間存在著競爭可讓團隊激化出不一樣的利益,而樂見內部存在競爭。

因此,企業內部漸漸地形成單一組織的利益大於企業整體利益的氛圍,各組別的內部成員,卻可能忘卻了企業是一個大有機體,而內部衝突有可能錯把內部競爭當成各自組織的競爭「目標」,忽略了企業組織存在的真正目的與價值!

其次,管理階層可能專注於營運發展上,或不諳企業內部的管理,因此對於企業內部組織與人員的經營欠缺有效規範與引導,導致內部「放火」不斷,致使無暇顧及外部的市場與客戶,乃至延緩或喪失重要的發展商機。上述這些現象,都與「組織文化」有直接的關連性,經營者或管理階層若未能認知建構與維繫優質的「組織文化」,除不能穩定企業內部向心力外,當然更無法創造企業的獲利績效。因此經營者務必好好揣度與正視建立良好「組織文化」之於企業的影響。

「組織文化」簡言之是企業所有人共同的行為處事規範,也可做為決策的準則;「組織文化」源自於經營者創建企業組織時的使命與價值觀,約定俗成逐漸成為共同價值觀。共同價值觀必須辨識出團隊員工被鼓勵執行的正確行為,及約制不被組織價值認同的行為,透過不斷的溝通與修正,風行草偃組織文化於是成形;具有優質組織文化的企業,不僅可以凝聚內部向心力,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願意加入這個組織團隊,同時內部具有共同的使命,願意為企業創造更高的價值,自然而然成為企業與其他同業競爭的重要武器。從台灣幾個標竿企業,如TSMC台積電、鼎泰豐、華碩…等,不難發現他們都有驅動企業邁向頂尖的企業「組織文化」。

再分享一個發生不久的案例,知名影音串流平台有一段時間招募人才政策,只看應徵者的專業技能,鼓勵並任憑這些員工依其才華能力創造績效,初期的確看到部分績效獨走,然而一段時間後執行長出面宣告中止這樣的內部計畫,原因包括內部衝突不斷、資源有限狀況下產生資源傾斜、企業唯績效掛帥,導致後勤與支援崩盤…等。這就是一個明顯但憑技術不重視組織文化的個案!

既然組織文化之於企業如此重要!如何建構優質的組織文化,筆者提供幾個關鍵要素供企業發展參考:

1.企業核心價值:
組織文化的核心來自經營者創建時的使命與價值觀,若是優質正確的使命、價值觀,必定會使企業獲得市場與客戶的青睞,而逐步成長茁壯;經營者在企業成長與組織擴大時更應持續堅守與發揚,使其成為與競爭者在市場上差異區隔的重要利器。絕不能因為獲得市場企業茁壯後,改變了原始的初心,背棄核心價值。

2.經營者與管理階層願意且支持奉行:
「組織文化」既是企業的核心引擎,是組織內部上、下均應奉行與遵守的行為規範,切勿因組織擴大,或經營者退居二線或引進專業經理人後便忽略或擱置組織文化;因為企業邁向永續路上,組織文化應視為一件重要的傳承,除企業員工應遵守奉行外,經營者及高階管理階層更要以身作則以為表率。

3.組織文化內部社會化:
組織文化成功推展的因素不能僅依賴在思維上的呼籲,應透過方法使變成內部社會化的活動,諸如:建立組織儀式、表揚優秀人員及行為、財務上鼓勵、尋求最佳化溝通…等,讓組織文化包容性更大並形成習慣。

4.溝通再溝通、示範引導:
組織文化之所以成功不是靠規章制度嚴刑重罰,而是引導出每位員工願意真誠了解並嘗試,這過程的醞釀需要經營者及其代表不厭其煩地溝通再溝通,使員工認同接受;既是文化形成都需要一段時間的質變,最後才導致量變,時間是最大的成本投資,主事者必須認清,絕不能心急或放棄;畢竟員工是企業最大的利害關係人,更需要用心投入等待功成。

5.對外一致性作為:
將組織文化外顯是第一線員工很重要的工作,面對外部的利害關係人,如客戶、供應商、或其它對象,須展現潛移默化的結果,秉持組織文化的要求落實,不會出現內外不一致的現象。

「組織文化」對企業而言剛開始一定會遇到很多的挑戰及挫折,如前文所提,與其讓企業的衝突紛爭不斷,影響員工團隊的工作氛圍,不如一步步探索及佈建屬於企業本身的「組織文化」。擁有了符合企業體質與需要、優質的「組織文化」,短則拉開競爭差距,吸引更多優秀人才,長則為企業長青奠下穩固的根基、壯大對外部環境與市場對手的競爭力。

扭轉企業績效落後指標 成為領先指標.png

相關文章:
組建可靠的核心團隊 絕對要掌握的成員4大特質
躋升卓越企業的最後一哩路:人才盤點,讓找不到的人才都自動歸位!

2023年6月1日 星期四

HR解惑小教室-無視員工被同仁不當對待,雇主可能挨罰!一分鐘認識何謂「職場不法侵害」EP.42

 【正文開始】本文作者 360d才庫事業群


案例
 阿丁已在目前的公司待了幾個月,工作本身的壓力不大,但最讓他難受的是,同事們對他總是冷言冷語,甚至無視他提出工作上的問題,糾團訂下午茶或外出聚餐當然完全沒他的份,無法好好融入團體生活的壓力,讓阿丁甚至已經產生失眠…… 雖然去跟HR提過,對方也只是不耐煩的請他回去自己反省、想辦法跟大家友好相處。像阿丁這樣,已明確向公司上級反應自己在職場遇到不友善的對待,且實際影響到他的身心狀況,企業若坐視不管、將責任推給員工而不去介入處理、縱容「職場不法侵害」的發生,就會有受罰的風險!

解答
 《職業安全衛生法》第6條中,明訂雇主有義務提供勞工安全的工作環境,必須落實相應的措施,同法45條規定,職場不法侵害一旦發生,雇主若未保護員工的相關權益,可以處新台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且員工有權利向相關人士、團體進一步求償。

  「職場不法侵害」的規定,來自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預防指引」,可粗略分成由職場內部與外部發生,包含:勞工於職場上遭受主管或同事利用職務或地位上的優勢予以不當之對待,或遭受顧客、服務對象、其他相關人士之肢體攻擊、言語侮辱、恐嚇、威脅等霸凌或暴力事件,致發生精神或身體上的傷害等情況,只要有危及員工的身心健康等情事,都算是職場不法侵害的範疇,針對職場不法侵害的預防與處理,雇主要負起管理責任,不能袖手旁觀。

  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預防指引中。關於常見的職場侵害分類有:
(1)暴行、傷害之肢體攻擊(肢體攻擊)
(2)脅迫、名譽損毀、侮辱、嚴重辱罵(精神攻擊)
(3)過度介入私人事宜(隱私侵害)
(4)強求執行業務上明顯不必要或不可能之工作,妨礙工作(要求過高)
(5)欠缺業務上合理性,命令其執行與能力、經驗不符的低階工作,或不給工作(要求過低)

 出於預防不法侵害事宜發生,雇主應該進行暴力預防措施的規劃,若員工人數超過100人,必須訂定不法侵害預防計畫;未達100人的企業,可以用執行紀錄或文件代替。作成紀錄並留存三年,相關內容需涵蓋:
(1)辨識及評估危害
(2)適當配置作業場所
(3)依工作適性適當調整人力
(4)建構行為規範
(5)辦理危害預防及溝通技巧訓練
(6)建立事件之處理程序
(7)執行成效之評估及改善
(8)其他有關安全衛生事項。

 更具體的行為,可以參閱 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預防指引 的內容。建議HR平時,就要提醒公司內部需建置防治職場不法侵害的配套措施,包含通報流程、處理機制、作業規則,才能即時應對職場不法侵害的發生。在主管機關與法院的角度上來看,也是重視企業在接收到員工反映狀況後,雇主方到底有作為與否,若有依照指引落實保護員工的程序,在實務認定上會較無爭議、不易受罰,更積極的作為如將友善職場觀念在日常就進行宣導(可利用影片)、主管績效指標再優化(納入主管的權責中),從更根本的防治工作做起。

 回到阿丁的案例,他的狀況是屬於受到忽視與孤立,主動向內部申訴後,公司只要接收到員工有疑似遭受侵害的訊息時,就必須依照內部的不法侵害預防計畫或相關規則做處理,不可以因這些傷害與工作事項沒有主要關連而拒絕處理,應即時防止阿丁因為同事不友善的行為受到不法侵害、進行通報流程與組成處理作業小組。若是該不法行為牽涉到權利損害或觸犯刑責,也須依法論處,勞工的救濟還是採民事或刑事訴訟為主進行。

小提醒
 除了上述的不法侵害相關內容外,依據內政部公告,企業的預防措施中,需要納入「跟蹤騷擾防制法」的相關規定,不然可以處最高15萬元罰鍰。

 《跟蹤騷擾防制法》規定的跟騷行為指以人員、車輛、工具、設備、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方法,對特定人反覆或持續為違反其意願且與性或性別有關之下列行為之一。雇主必須在員工遇到類似行為時予以保護措施,規劃防治政策、教育訓練、宣導與轉介相關管道。另外,發生狀況常與《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2條所描述的情境多有重合,雇主依同法第13條應提供有效之糾正及補救措施,若雇主對於這類職場性騷擾拒絕作為,依據同法第38條,有可能被處新臺幣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鍰。

延伸閱讀
Q:所謂的安靜解雇也算是職場不法侵害的一種嗎?
A:安靜解雇是指企業會採取如冷落員工、不指派任務、或提出不合理的工作品質要求員工等,意圖讓員工遭受壓力主動離職,這樣的措施確實有可能會造成職場不法侵害,建議雇主若是有政策需要調整,還是開誠佈公地與員工溝通,才能真正解決營運問題。


引用法條
《職業安全衛生法》
第 6 條
2 雇主對下列事項,應妥為規劃及採取必要之安全衛生措施: 三、執行職務因他人行為遭受身體或精神不法侵害之預防。


第 45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 一、違反第六條第二項、第十二條第四項、第二十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二十一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二十二條第一項、第二十三條第一項、第三十二條第一項、第三十四條第一項或第三十八條之規定,經通知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
《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預防指引》
節錄
組織內部常見之不法侵害包含:

(1)暴行、傷害之肢體攻擊(肢體 攻擊);(2)脅迫、名譽損毀、侮辱、嚴重辱罵(精神攻擊);(3) 過度介 入私人事宜(隱私侵害);(4)強求執行業務上明顯不必要或不可能之工 作,妨礙工作(要求過高);(5)欠缺業務上合理性,命令其執行與能力 、經驗不符的低階工作,或不給工作(要求過低)。

為避免職場內主管 或同仁之間利用職務上地位及人際關係等優勢,超越業務合理範圍而 加諸職場內同仁精神、身體上痛苦,或使其工作環境惡化之行為,雇 主首應致力於建立安全、尊嚴、工作倫理、無歧視、性別平等之反職 場不法侵害的組織文化,建議可公告預防職場不法侵害之書面聲明(如 附錄五),藉以宣示雇主對於職場不法侵害「零容忍」之決心。為建立 強力之支持性社會環境,對於群體或個人之努力,宜有肯定鼓勵之回 饋機制,其方式建議可分別針對組織及個人層次建構行為規範,就個層次部分宜將那些屬於「不適當之言行」條列納入教育訓練,如對勞工說「你能力怎麼這麼差」、「不斷責備勞工」、「公開在眾人面前長 時間責罵」等宜列入負面教材。


《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
第 324-3 條 雇主為預防勞工於執行職務,因他人行為致遭受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應採取下列暴力預防措施,作成執行紀錄並留存三年: 一、辨識及評估危害。 二、適當配置作業場所。 三、依工作適性適當調整人力。 四、建構行為規範。 五、辦理危害預防及溝通技巧訓練。 六、建立事件之處理程序。 七、執行成效之評估及改善。 八、其他有關安全衛生事項。 前項暴力預防措施,事業單位勞工人數達一百人以上者,雇主應依勞工執行職務之風險特性,參照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相關指引,訂定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預防計畫,並據以執行;於勞工人數未達一百人者,得以執行紀錄或文件代替。


《性別工作平等法》
第 12 條
本法所稱性騷擾,謂下列二款情形之一: 一、受僱者於執行職務時,任何人以性要求、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之言詞或行為,對其造成敵意性、脅迫性或冒犯性之工作環境,致侵犯或干擾其人格尊嚴、人身自由或影響其工作表現。 二、雇主對受僱者或求職者為明示或暗示之性要求、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之言詞或行為,作為勞務契約成立、存續、變更或分發、配置、報酬、考績、陞遷、降調、獎懲等之交換條件。 前項性騷擾之認定,應就個案審酌事件發生之背景、工作環境、當事人之關係、行為人之言詞、行為及相對人之認知等具體事實為之


第 13 條
雇主應防治性騷擾行為之發生。其僱用受僱者三十人以上者,應訂定性騷擾防治措施、申訴及懲戒辦法,並在工作場所公開揭示。 雇主於知悉前條性騷擾之情形時,應採取立即有效之糾正及補救措施。 第一項性騷擾防治措施、申訴及懲戒辦法之相關準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 38-1 條
雇主違反第七條至第十條、第十一條第一項、第二項者,處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上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雇主違反第十三條第一項後段、第二項規定者,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有前二項規定行為之一者,應公布其姓名或名稱、負責人姓名,並限期令其改善;屆期未改善者,應按次處罰 。


相關文章:
HR解惑小教室-發生職場霸凌事件怎麼辦?雇主應負的責任與義務有哪些?EP.31
HR解惑小教室-企業可因天災人禍,自行調動員工職務嗎?EP. 21

2023年5月18日 星期四

誰想開口請人走路?人才布局與離才管理、HR也不想面對的一刻(下)

 【正文開始】本文作者 360d才庫事業群 資深顧問 黃麗芬



人資在徵、選、訓、育、用、留、考、離才系統裡,產業必備核心職能,需要:

一、《得人心,得人才,更要調整、規劃,創造留才的環境》

人資核心職能,就是要擅於調整、規劃──從「職務再造,教育訓練;輪調工作,規劃職務代理人;複製傳承,培養接班人」......是不容忽視的課題。企業謀生存與成功之道,在於團隊度量能容人和容錯,具多元學習空間、達成共識、人才績效分享。若人才與組織的三觀不一致、產生瑜亮情結,人際關係衝突,最終就會被迫離開!好的企業文化,應避免資深人員依老賣老,良幣驅劣幣,否則即使留下來的人員,也未必好任用。經營管理者,人資系統建置,應先合宜考選制度規劃,績效管理辦法,有分潤、酬庸、獎勵、福利制度,這樣不但能得人心,人員也會有意願,跟著企業變革、突破。

二、《人資請深思,人才為何會離去?別讓單位成為教育訓練處 》

面臨人才荒、少子化,許多老闆和人資,自嘆無奈找不到人。即便是好不容易搶人才應徵進來,卻留不住人,彷彿企業單位成為教育訓練處!人資應思考,是否正因為組織缺乏競爭力、制度不完善,導致留不住人才,更或是出在部門領導者或內部組織、制度有缺失!有次在受邀講座後,一位基層人員,私下跟我分享,他說:「溝通技巧,情緒管理的課程,其實最該上的是當領導的人」沒錯,工作環境、氛圍太差,會使得員工人人自危。領導者失責,承上啟下,溝通表達不彰、承諾未兌現,或是領導人總是怕得罪人,績效沒有日常追蹤、溝通,到後來導致很嚴重時,往往就是沒有轉圜的餘地。

三、《在離才流程中,再見好好說,好好說再見》

聰明的人資,應建置好人才管理系統。除了在面臨離才流程中,資遣、辭退時的情緒控制,更要在徵、選、用、留才上,雙方早已有認知一致的公司政策,且在合情合理的勞資法律規範中進行。事先,人資還得偕同第三方人證,告知當事人,並在「工作章程、賞罰規範、績效考核」規劃下,使之確認明白,假使績效不彰時,因應制度,人事考量,會有工作任務的調度或離才處置。此前置作業,少不得,更不能馬虎,萬萬不要事後令當事人覺得突發性,深感懊惱悔恨,不甘遭受到汙辱、霸凌,而產生報復、申訴或暴力相向。

四、《人才在職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勞資爭議取證之所在,失敗/成功之所在》

人資在任聘招募時,就該知道,併與部門管理者會談,甚麼樣的人才適合團隊?且要對「工作說明書與績效指標」「人才管理制度與追蹤」系統規範。有憑、有據、有紀錄、有見證,要想想:「甚麼該做,沒做?甚麼不該做,卻做了?」而人資該思考,人是管理者自己要的,「人員不會做,部門管理者可有授權、容錯?教育了沒有?組織有給機會?有無執行教導?」 人才使用,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如果團隊過程紀錄,也盡力了,後續才能有理的持續與當事人進行溝通。

五、《人資關係的維護,會溝通、鼓勵,即便要離才,也可如沐春風》

高情商的人資,反思人性心理:「你不理(禮)人,人不理(禮)你」,如果人員只是不適任,卻有其他不錯的才華,是否可協議轉任其他部門或關係企業?或是助他推薦合適的轉職?人情留一線,留下伏筆,留住情面,日後好相見,雙方也可能依然維持關係。這樣,更勝與他反目成仇,讓其他留任員工品頭論足,滋生是非,更使人資深陷情緒和壓力。即便是不擔心訴諸法律,就算是講求證據,站的住,有勝算,也會讓關係回不去,工作情緒搞得烏煙瘴氣。透過人資的溝通技巧,讓對方認同你有同理心,才能獲取離職人員的「諒解」。你還要能表示善意,誠懇正面反饋的激勵並引導他,再提醒他朝優勢、擅長發展,規劃轉捩自己人生,當下需要的是面向未來,不是困在驕傲或失敗的從前。

在企業資遣的過程中,想避免勞資爭議,最重要還是管理者與HR過去在 團隊中如何經營互動關係。於資遣流程時的溝通,要使被資遣的員工理解到兩造的立場,就看怎麼智慧掌舵、指導這部人資系統的棋盤。古籍有言:「誘之以利,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脅之以威,授之以漁,繩之以法,導之以行,勉之以恆,持之以恆,學之以恆,行之以德,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用情打動人才,用理使人才知曉,有賞罰制度歸於正道。對於不適任的工作績效和流程制度,後續也更要在未來「徵、選、育、用」制度下,預先規劃設計。找對人、做對事,得到對的結果,才不致使人資問題重複發生!


相關文章:
誰想開口請人走路?人才布局與離才管理、HR也不想面對的一刻(上)
躋升卓越企業的最後一哩路:人才盤點,讓找不到的人才都自動歸位!

2023年5月4日 星期四

誰想開口請人走路?人才布局與離才管理、HR也不想面對的一刻(上)

 【正文開始】本文作者 360d才庫事業群 資深顧問 黃麗芬


最近,從一篇文章:「鴻海逼退技術長,人資長遭控職場霸凌,逼退過程全被錄音,一併遭求償!」一見文章,令人感概萬千,擔任人資10年,我最能體會當面對自己徵選的人才,要被部門管理裁員時,那種無奈和感同身受!人資背負責任和壓力,經常是吃力又不討好的角色。除了具備高度高組織整合力,更要有更高情商,否則,人資的職涯恐怕會走得很艱辛!

《優勝劣汰,資源配置,千古不變的道理》

人資必須認知:「什麼是能夠永續經營的企業?除了成功的營銷模式,更要有一個堅強團隊核心、向心力極強的執行組織」。如果人員不適任,卻繼續心軟任用,也有可能會因此毀損團隊的績效,影響士氣!企業有良好的資源配置,不合理、不合適的配置,會拖垮團隊向前行的目標。對於世代的變化,不懂學習新知識、新領域的人員,即便他過去豐功偉業,當漸漸失去風采,也只得看著肯學習,拿得好績效的年輕人,搶走位子和榮耀!組織也因此無法借由有效的合作互動,達成1+1>2的功效!

《績效不適任,理念不認同的員工,留來留去留成仇》

企業的運行,取決於能否在穩定的狀態中持續追求績效。績效管理先要取決甚麼樣的指標,以及有甚麼樣可使用的資源和人才。面對老員工,無論他是否曾經擁有企業組織的革命情感,一旦產出績效與精神不再,核心價值變了質,經人資和管理者幾番溝通、面談、培訓、轉職後,也無法勝任,此時此刻,就得忍痛,採取離才相關策略行動。同樣的,企業在市場生存,沒有實力,就沒有讓顧客非要購買的理由,也是一樣會隨時被取代的!商業模式,就是價值的付出,先談價值,後建立關係,人才就能很好用,否則就成了人際關係的負擔。

《6G時代、Open AI - ChatGP人工智慧的來臨》

巴尼(BANI)時代,不只是線上線下、虛實融合,商場巨變的未來,機械人代替人力部分工作,在元宇宙時空、空間,適用程度,廣泛運用,市場的競爭性與處境,絕對會比現在更艱難!不是要不要接受,而是它早已轉變,進化很久了⋯⋯我們只有面對迎戰。組織會選擇更適合其發展的策略與資源,調整人力資源僅是冰山一角,團隊協作力、執行力、整合力、績效力,全員應同步轉化,以開創新契機。

 

精彩文章未完,請敬期待下篇


相關文章:
資遣員工時,想好聚好散該怎麼開口?3個原則,讓主管不再擔心尷尬
善用「選、訓、用、留、展」五階段,提升企業人才培育成效(上)

2023年4月28日 星期五

HR解惑小教室 - 跟面試者要前公司聯絡方式合法嗎?有關履歷查核,HR一定要知道的事!EP.41

 【正文開始】本文作者 360d才庫事業群

案例
 小貫感受到他跟空降的新主管在工作願景上實在差太多、處不來,打算換個職涯跑道再戰,今天面試的科技公司HR與他相談甚歡,當他覺得勝券在握時,對方一個問句卻讓他僵住了──HR問他的問題是:介不介意留下前公司/主管的聯絡方式,因為他們後續在評估的時候會做履歷查核、與面試者過去的主管確認一些要項,慌亂之餘小貫還是誠實地在表格中留下現在公司的聯絡方式,但同時他也開始擔憂,要求來面試的求職者,提供他們過往公司的聯絡方式,真的是合法的嗎?假設現在的主管接到履歷查核的電話、要是說他壞話,不就影響自己的錄取機率?

解答
 以《個人資料保護法》(以下簡稱為個資法)角度出發,會考量雇主方面以招募為目的、有需要判斷個人職能適性的評估需求,對於個人的職場資訊進行蒐集,是屬必要性與合理性的。但自面試開始到結束、依舊必須遵循個資法的規範,在求職者提供履歷等個人資料時,就已經算是雇主針對個人資料進行蒐集的範疇,於履歷查核前,應依據《個資法》第8條,務必要告知求職者蒐集資料的目的;依據《個資法》第19條需取得使用相關資料的同意。

 若違反規定(如不告知使用目的)進行資料蒐集者,除針對當事人須負擔賠償金(500~2萬元)外,對公司行號可依法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之罰緩。當然在查核或詰問的過程中,皆必須以和工作相關的問題(學經歷、成果業績等)或資料取得為主,避免詢問和職場無關的問題(個人生活、思想等),以免觸犯《就業服務法》中對於就業歧視的相關規定。

 回到案例,招募公司請求職者提供過往公司/主管的聯絡方式,在有明確告知使用範圍與取得使用資料之同意的前提下,是沒有問題的,也建議如果需要進行履歷查核,可以的話置備一份個人資料使用同意聲明書,避免爭議後續發生。

 對於小貫而言,在HR告知他使用資料的目的與範圍後,可再評估是否須提供/拒絕資料與否。360d才庫事業群提醒,一般履歷查核著重在個人工作能力上的確認,如果接收到的八卦言論多半不會採納,求職者不必太過擔心,若是像小貫這種尚在職就去面試的狀況,也可以向對方表示因為現在自己是在職找工作,尚未向原公司表達離職等原委,可提供其他可供查核的方式,例如非現職之公司/主管等聯繫方式等等。

小提醒
 公司HR自行在網路上搜索求職者的個人資料,用於閱覽以做為評估適任與否的參考的行為,若內容是由該名面試者自主上傳並且公開對外、透過一般搜尋可以蒐集到的內容資料,如部落格、網站、個人社群媒體帳號等,基本上不算違法,但若要依據搜尋到的資料繼續進行徵信,如打電話到面試者在FB上揭露的前前公司詢問事項等等,這類行為則有觸法之虞。

延伸閱讀
Q:請問公司可以一直留著求職者的應徵資料嗎?
A:建議在一開始蒐集履歷或進行面試實務必要讓求職者填寫個人資料蒐集告知及聲明書。內容依照《個資法》第11條規定:「個人資料蒐集之特定目的消失或期限屆滿時,應主動或依當事人之請求,刪除、停止處理或利用該個人資料。但因執行職務或業務所必須或經當事人書面同意者,不在此限。」。

也就是說,面試資料的蒐集目的最終是當事人錄取入職與否,在未錄取應徵者的情況下,一般來說求職者依法有請求徵才公司刪除或停止繼續利用個人個資的權利,但若以特殊執行職務或業務所必須或經當事人書面同意者、另有約定的情況下,公司也可以繼續依法保留面試者的資料,如約定若未錄取公司可以持續保留應徵者資料在公司人才庫中、時限一到予以銷毀等等,原則在於蒐集本資料的目的(徵才需求)是否有延續、以及取得求職者書面同意與否。

引用法條

《個人資料保護法》
第 8 條
公務機關或非公務機關依第十五條或第十九條規定向當事人蒐集個人資料時,應明確告知當事人下列事項:

一、公務機關或非公務機關名稱。 二、蒐集之目的。 三、個人資料之類別。 四、個人資料利用之期間、地區、對象及方式。 五、當事人依第三條規定得行使之權利及方式。 六、當事人得自由選擇提供個人資料時,不提供將對其權益之影響。


第 11 條
1 公務機關或非公務機關應維護個人資料之正確,並應主動或依當事人之請求更正或補充之。

2 個人資料正確性有爭議者,應主動或依當事人之請求停止處理或利用。但因執行職務或業務所必須,或經當事人書面同意,並經註明其爭議者,不在此限。
3 個人資料蒐集之特定目的消失或期限屆滿時,應主動或依當事人之請求,刪除、停止處理或利用該個人資料。但因執行職務或業務所必須或經當事人書面同意者,不在此限。
4 違反本法規定蒐集、處理或利用個人資料者,應主動或依當事人之請求,刪除、停止蒐集、處理或利用該個人資料。
5 因可歸責於公務機關或非公務機關之事由,未為更正或補充之個人資料,應於更正或補充後,通知曾提供利用之對象。

第 19 條
非公務機關對個人資料之蒐集或處理,除第六條第一項所規定資料外,應有特定目的,並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一、法律明文規定。
二、與當事人有契約或類似契約之關係,且已採取適當之安全措施。
三、當事人自行公開或其他已合法公開之個人資料。
四、學術研究機構基於公共利益為統計或學術研究而有必要,且資料經過提供者處理後或經蒐集者依其揭露方式無從識別特定之當事人。
五、經當事人同意。
六、為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
七、個人資料取自於一般可得之來源。但當事人對該資料之禁止處理或利用,顯有更值得保護之重大利益者,不在此限。
八、對當事人權益無侵害。 蒐集或處理者知悉或經當事人通知依前項第七款但書規定禁止對該資料之處理或利用時,應主動或依當事人之請求,刪除、停止處理或利用該個人資料。

第 28 條
3 依前二項情形,如被害人不易或不能證明其實際損害額時,得請求法院依侵害情節,以每人每一事件新臺幣五百元以上二萬元以下計算。

第 47 條
非公務機關有下列情事之一者,由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或直轄市、縣(市)政府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令限期改正,屆期未改正者,按次處罰之: 一、違反第六條第一項規定。 二、違反第十九條規定。 三、違反第二十條第一項規定。 四、違反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依第二十一條規定限制國際傳輸之命令或處分

《就業服務法》
第 85 條
1 為保障國民就業機會平等,雇主對求職人或所僱用員工,不得以種族、階級、語言、思想、宗教、黨派、籍貫、出生地、性別、性傾向、年齡、婚姻、容貌、五官、身心障礙、星座、血型或以往工會會員身分為由,予以歧視;其他法律有明文規定者,從其規定。


相關文章:
HR解惑小教室-刊登職缺注意事項 ? EP.11
HR解惑小教室-面試時聊星座血型也觸法?人資必注意的面試NG問題 EP.30

員工不是懶得學!再談企業內訓,創造有感學習

 【正文開始】本文作者 360d才庫事業群

近日知名YouTuber愛莉莎莎推出的自媒體經營課程,課程收入超過4800萬元、超過一萬人次報名,根據電子書販售龍頭READMOO 2022 年度的統計也顯示,因應大環境變遷,讀者在商管類書籍的喜好從投資工具類轉向為自我成長、工作術等類別,種種跡象都顯示人們並非真的「懶得去學習事物」、而可能有上千人同時於實體或者線上課程進修。但為什麼企業致力舉辦的訓練課程,員工參加起來總是意興闌珊呢?

《哈佛商業評論》指出,由於企業舉辦的學習──訓練方式的緣故,讓人們時常覺得學習課程、是獨立於現今工作之外的計畫,當代的工作環境與條件呈現相當程度的不確定性與模糊性,相對於內部訓練所具備的結構組織性,讓學員沒辦法將學習經驗、真正納入在實際工作運用中,因此內部訓練僅發生在訓練當下、工作還是工作,兩者間無法連結。

畢竟能察覺到自身有學習需求的人,會針對自己的需求去選擇相應的訓練,但當訓練架構是以企業角度出發時,就會因為與個人真實需求的落差而使得學用脫節,當員工認為他無法從訓練課程中提取於他而言真實有幫助的內容,自然對公司舉辦的制式課程興趣缺缺。

究竟如何才能將企業內部訓練、變成讓員工有感收穫的設計?360d才庫事業群彙整專業觀點,探鈄如何讓企業內訓的效益顯而易見、謀求直接與工作需求接軌並爭取最大投資報酬率。

一、轉換觀點:設計能在工作中學習的環節(learning in the flow of work))

過去的訓練方式常常是以一個固定時間、固定地點、讓學員就已經設計好的知識或經驗分享內容進行學習,但《哈佛商業評論》認為,應該要設計讓員工在工作的流程中就能不斷進行學習的機制,而非要求他們坐在演講台下花幾個小時持續參加培訓活動。舉例來說像是透過為團隊保留時間、進行反思會議等作法,直接以具體的事例與經驗進行總結、討論分享或回饋的方式,才能避免對於新的知識或技能、員工僅能讓他所學的事物只保持在腦內記憶,而無法真正落實在工作中。

二、運用知識碎片化的概念:但要協助串聯或者整合

每位員工因為出身背景與不同職務的影響下,對於可以讓他們增能、感興趣的議題有所不同再正常不過,且在當今為資訊精簡化的速食時代,以娛樂性、精簡的表達模式才將受到人們歡迎,在企業內訓也可以利用這些當代人的習慣,例如將完整的知識以輕量且有趣的方式進行傳遞,避免權威式的長篇大論、最好能夠讓學員輕鬆接觸到大量不同的知識碎片,由他們自主進行從興趣、深入到全面知識點的學習。

訓練過程最終則是負責整合這些重點,讓學員可以以小至大、由不同立場切入學習,但同時也避免把碎片知識誤認為是一個完整概念。內訓的重點在於協助員工將他有概念的點狀新事物、串連成完整的學習地圖。

三、確定員工想要的跟企業提供的一致:但並非投其所好

在前段的新聞內容中,我們可以知道人不是不願投入學習、或是主動進修,但卻不願意投入企業內訓中,其實是一種對於內部訓練缺乏學習動機的表徵,以認知取向的心理學來說,認為學習動機是出自於個人滿足自己的認知需求而願意持續投入學習活動的態度,因此在訓練開始之前、確認企業實施訓練的目的要與員工個人需求相符,並提醒員工學習的目的是相當重要的:人們一旦感受到有需要,便會主動的投入蒐集資訊與學習的過程。


但360d才庫事業群也提醒,企業訓練若以員工的主觀意見來安排、只追求員工的受訓滿意度,而忽略對於訓練成效的落實和評估也是很危險的,人資或者其它舉辦訓練的單位,需要確保在進修時團體與個人的目的能夠一致,才不會落入另一個困境:員工對於訓練活動參加踴躍,但效益無法反映在訓練後的工作成果中。

360d才庫事業群針對企業內訓機制除了提供客製化服務外,亦提供以線上模式進行訓練的選擇,滿足學員可以透過知識碎片化、彈性地進行自我專業加值的需求,集結了企管領域權威MISA中華經營分享協會、知名線上學習品牌知識衛星,攜手統合行動學習方案,以「今天學、明天用」的訓練方式,促成企業/個人在多元選擇下的有感學習之路。


相關文章:
締造一流營運就從企業訓練開始 讓訓練成效翻倍的3關鍵
想為企業找到「命定人才」?職能建置需要加快腳步了!

2023年4月6日 星期四

企業關鍵職務的職能模型建構(中篇)-『識位之所需─識才之所以』


前篇


以企業營運的戰略來說,組織人才的選用及培育發展一向是重中之重,然而『了解職務本質』(即識位)比起『發掘優秀人才』(即識才),更是核心關鍵!

舉例來說,大部分人資部門在徵才階段,雖然全心投入人才甄選的過程,但招募到的人才,入職後卻不一定適合組織所需,原因就出在於HR容易輕忽『職務/職能』所需展現的人格特質標準量尺建立,而僅從相關部門主管提出的要求,或者以過去經驗去判斷所需人才的人格特質標準。因此本篇專欄,強調『先識位─後識才』的前提要件,其觀點著重在關鍵職務之需求梳理時,需意識到職務性格/職能特性的先決性,以具體掌握關鍵職務的職能藍圖,奠定企業打造優質人才價值鏈的明確運用基礎;其重要關聯說明如下──

一、什麼是識位?識位的重要性為何?
Know-Why:不知道要找『什麼人』,又如何能夠『找對人』?

所謂『識位』就是全方位理解一個職務所需涵蓋的職能特性為何?此一特性,可說是企業營運模式、組織文化、發展方針、未來戰略之綜合考量的結果,從而梳理出該職務所需人才必定要具備的人格特質及行為展現的指標性結論。

因為職務本身,不只是為了滿足部門所需;每一個職務,都是從企業戰略所衍生的商業模式─營運流程─組織架構而來,有完整的職務角色內涵認知並找到適位人才,才是建構企業獲利的基點。

關鍵職務的內涵,承載了企業戰略中可被梳理/歸納出來的競爭力要因,可說是企業對未來發展實踐的規劃縮影,也是企業戰略從構思─計畫─落地執行到綜效統合過程中,開展關聯性關鍵業務運作中的主要軸承;因此,HR部門必須先從瞭解公司整體戰略的角度切入,進而深入理解該關鍵職務對企業未來發展上的角色意義,並對甄選到的人才應該如何更好地與內外部進行協作,是HR部門需要持續分析、掌握的重要課題。

HR依據企業關鍵職務內涵,來開展徵才─選才作業,才能將人才與組織運作效能最大化,也避免落入雖然找到優秀人才,卻無法實質匹配企業所需,無法創造人才價值的窘境。

二、洞悉人才價值鏈思維,啟動人才價值創造
Know-Why:三階段九步驟步步到位,好的開始與優的循環

「人才價值鏈」的建構與循環,是指在企業戰略定位、商業模式建立、組織架構運作下,將內部人才的甄選─運用─發展,歸納出一套適用於組織需求的循環機制,以打造『每個職務有最適切人才育成模式』的效能指標,讓企業得以創造出最大化人才價值的理想。

「人才價值鏈」分為三大階段,茲簡單說明如下──

• 徵才階段:行動方針分別為徵才/募才/選才。
「徵才」簡單說,就是要在『符合組織營運/文化與職務角色/內涵』標準的前提下,去對人才進行徵才訊息發布;因為惟有企業清楚自己所需要人才的「面貌/內涵」,才知道如何於茫茫人海中標幟出明確的徵才標準;此一過程中,可搭配360d才庫事業群研發的WPNA職務性格需求分析工具,從客觀的職務性格量尺角度去分析該職務所需要人才的人格特質標準為何。

「募才」是指實際執行人才招募的過程,以獲取可以面談的人才履歷。「選才」則是指在這些可能合適的人才中,進行職能適性評估,尤其是評估個人特質與該職務所需特質相符合的匹配程度,以篩選出與該職務最合拍人選的過程。舉例來說,360d才庫事業群最受到企業肯定的PPSS個人優勢特質探索,在與WPNA職務性格需求分析之測評工具兩相搭配下,就可以鎖定人才所潛藏的人格特質與該職務所需要的角色特質之吻合性,從而判斷出人才與職務的適配程度。

管理學名著《從A到A+》內文中有很經典的一句話:與其訓練孔雀爬樹,不如請松鼠去摘果子。因為聘請到的人才,如果不具備職務所需職能(尤其是難以改變的人格特質),企業就必須投入更多訓練成本(而此一培訓結果往往收效甚微),畢竟適合投入營銷、行政、研發、財會等不同領域之工作者所需要的人格特質大不相同,而台語戲劇中有一風趣的比喻「演壞人不用化妝」,強調的就是人格特質對職務角色發揮有著深層的關鍵影響!如何在這個階段區辨人才特質是否與職務特質相符合,是HR必須確實掌握的關鍵。

• 用才階段:行動方針分別為育才/用才/輔才。
「育才」簡單說,就是開發人才潛能─創造人才價值的過程;每個人才都有自身的價值追求、秉性/脾氣、做事方法與工作習慣,主管或HR想要發揮人才所長,就要透過培訓/溝通/激勵,並在實作過程統合營運方針與組織目標,並提供環境/舞台與激勵方案等人才所需的各種角色支援。
「用才」則是人力資源價值的關鍵,這可從「知人善任」與職能展現上著手,並且讓人才從專案執行與目標達成過程中去深化職能的淬鍊,而這一切都要仰賴企業提供適性的環境、可行的規劃、任務的指派,同時也提供「輔才」的措施,讓人才在碰到問題、障礙或者困難時,可以及時得到理解與支持,以有效解決所遇到的瓶頸,進而創造最大化的人才價值。

• 展才階段:行動方針分別為評才/留才/展才。
用才階段之後,接續就是人才績效與成果評估;因此如何為人才建立合適的評價機制,使人才與組織的發展方向相結合,留住優秀人才以長期為企業開創營收,都是企業管理的大哉問;誠如彼得.杜拉克所言『組織的目的在於使平凡人做不平凡之事』《Management: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1973》,如何將有發展性的人才與企業的願景相結合,緊密合作以開展更具成長性的未來,是每個企業的終極目標;為了達到此目的,得先回歸到企業如何定位職務的樣貌/內涵與發展前景,才能讓人才與組織進一步交織出不平凡的結果。

三、所有的員工都必須扮演專案工作者的角色
Know-Why:職務從來不只是『一項』職務

過往我們談及「職務」,通常認定它只是組織架構上的一個象徵,然而在企業現代的經營管理中,一成不變的職務概念,早就無法支撐事業發展的各種需求。瞬息萬變的商場衍生出面向複雜的經營策略,從中訂立出來的目標或計畫,往往是超越原定的組織架構能力,甚至是需要跨部門合作才能夠達成。

因此一位工作者,在職場上不會僅擔負一項固定的工作職務,在當代所需的工作型態中,必須讓多數工作者都是在不同專案企劃下,依據自身具備的職務/職能,提供特定的專案工作者支持,並隨著營運需求而彈性調整、溝通互動、分工合作且持續成長,以成為企業團隊運作的重要角色。

結語:如何重新審視人才的可能性?回到人才盤點八大構面的思考心法

闡述了『識位』的重要性後,如何「識別」相應的人才以符合職務所需?建議在進行人才盤點時,可運用人才八大構面之思考策略作為指標(詳細介紹可參閱此),尤其需特別注意人才在性格/特質、動機/意願、能力/專業、知識/經驗與行為/態度五大要因上的具體表現,因為這五大要因,將直接影響人才在績效展現上的結果,是人才績效表現的關鍵指標。

以性格/特質面來說,它是影響人才是否能與其職務匹配的最主要因素,所以需要以專業心理測評工具來精確檢視人才;其次則要觀察人才是否能從善盡職能需求到開創更高價值等工作表現,其主要觀察點就在於人才對工作職務是否具備高度自我實踐的動機/意願。

因此,藉由這八大面向的內涵去思索,真切釐清每項職務所需的人才特質,以勾勒出最適合該職務的『職務性格』面貌/內涵,將成為打造人才需求鏈的第一要務;換句話說,在人才招募時想找到最適切該職務的對象,企業或HR必須先弄清楚該職務的工作特性以及能被有效執行所需的關鍵特質為何。

能為組織帶來相應人才的伯樂,必定是在深諳組織所需員工特性的前提下,將適切人才對接、引導、培育至所需的職能深廣度,所以說『識位之所需、才能識才之所以』,通曉組織職務樣貌/內涵,才能實質辨識與察覺出適配該項職務的人才;更甚者,能夠洞察人才所具備的潛質,但在人才能力與動機還不到位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循循善誘,逐步發展出人才在未來可能的成長與前景,讓人才即早與企業戰略目標相結合,依此在創造人才價值的同時,也能協助企業實現最大化的價值創造。

資料來源:360d才庫事業群董事長楊朝安口述


相關文章:
企業關鍵職務的職能模型建構(上篇)

2023年3月23日 星期四

將企業績效落後指標扭轉為領先指標的四個關鍵因素

【正文開始】本文作者 360d才庫事業群資深顧問 吳文龍


依績效管理是企業一項很重要的管理工具,不僅可以檢視營運的成果外,若正確並善用其精隨,將可以替企業奠定未來的發展契機。
相信績效在企業組織都不是陌生的一項工作,絕大多數企業定期都會實施一次,藉以考核其同仁的工作表現,再依呈現的結果進行績效後的行動,如調薪、升遷、降級抑或汰換…等等;根據國內外研究機構的調查發現,績效考核並未如預期為管理者所重視的一項工具,甚或出現有趣的狀況,如:部分的經理人對於績效考核保持被動或不樂意的配合,原因可能是實施績效考核時需要扮演黑臉的角色?也有經理人對於如何評量與考核出現憂慮,可能與如何公平正確評量有關而不知從何著手?當然,也有些主管困擾考核後的績效分配,可能無法滿足與說服團隊成員?抑或因績效考核程序或後續作為無法產生具體效益,就漸漸成為敷衍公事,應付了之?...

績效對於企業來說,可以鑑往也可以知來,若只是行禮如儀──照章行事而忽略 績效管理的運用,那就真的不如不做,避免大家的困擾;為何如此說? 讓我們來看看績效管理如何與企業的管理制度環環相扣互為影響:

1.   績效是評量企業整體,並非單純評量員工:績效應具整體觀,是在檢視企業整體的營運表現,不單純只為評量員工過往的成效表現;因此推動績效管理應從企業整體策略性開始往下檢視,包括策略目標、組織布局、資源配置、執行面以及對異常及風險危機的處置等;據此可知,很多的關鍵事項並不是第一線員工的表現而已,決策者與管理階層,需要扮演更大的決策風險及執行成效的責任與承擔;因此不要忽略了績效管理不是只針對員工,決策者與管理者是更須要被檢視與評量的對象。

2.   績效應彈性變動管理,不是一成不變:筆者輔訓的經驗觀察,絕大多數的企業幾乎把績效評量變成為例行公事,定期時間實施一次,當然,若這段期間無重大營運變異風險,那便無可厚非;但若企業面臨重大風險危機或承接特定任務時,建議企業應即時進行績效的檢視,以確定企業可否順利面對即將到來的關鍵時刻:檢視的項目應把握關鍵的要項通盤檢討,確保能夠正確有效地進行組織分工與資源分配,以最適的狀況來完成挑戰。例如:這幾年的疫情與供應鏈問題,導致影響企業正常營運,企業高層應主導推動績效檢視與評估,以調整企業的腳步與資源、迎接新的挑戰。


3.   讓績效成為企業內共通的認知與目標:企業須建立績效導向的組織文化,績效是導引完成設定目標的評量工具,隨時提醒組織內部由上而下,唯有組織與個人的目標達成,企業才能完成階段性的任務與使命;過程中的衝突,應先以完成企業總體目標的大我為最高優先,期間的橫向聯繫與縱向的協同,均為支撐創造內部雙贏的氛圍。

4.   用於考核績效的指標應「質」「量」兼具:對於績效評估的項目多數企業難以尋求到可以針對各個職位有效評估的的裁量重點,甚或從同業或坊間其他資源取得而勉強拼湊出來,如此的項目非但對績效評估毫無幫助,甚至誤導被考核者工作的重點。績效評估項目源自於組織目標地展開、與工作說明書對各職務的要求,再加上管理者的期望;同時為能讓評估者無所偏誤,評估項目應有明確的衡量公式或特徵描述,如此評估的項目,不論是質性或量化都得使評估者精準衡量與判斷;當然對被評估者而言,更可以在承接職務任務或操作時有一個依循與追求的路徑,對評估者與被評估者具備共同的方向與標的,實施績效評量就可減少不必要的誤解與認知。

上述四點簡單揭櫫績效與企業管理制度的重要關聯性,同時也是企業常見在實施時所發現的偏誤,導致一項有效的管理工具卻成為管理的障礙或形式化的工具!定期實施或未在關鍵時期檢視的績效,對企業恐已是不具參考價值的落後指標,無法提供企業即時的調整與改善,甚至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但若能理解並善用上列的概念,將績效管理變成一項動態即時的管理工具,將可提供企業決策者趁早布局與分配,調整最適的時機與方法迎向挑戰。


相關文章:
締造一流營運就從企業訓練開始 讓訓練成效翻倍的3關鍵
企業經營向上提昇 主管人才評量與培育是重要關鍵